《論公義:公義的本質及與法制和社會之關係》
本文又名:《正義與道德論》
***************************************
搜遍歷史的長河,探索不同的學科,為公義尋找它的意義!
**************************************
[第二十一章] 一些各類迴異的道德律:
<定言律令>: 康德 稱他的形而上道德律 為“定言律令”或“無條件令式”,只簡單參考行為的“動機”是否純粹履行道德義務,行為的“影響”則不被考慮!“定言律令”源自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主體是“理型世界”(或“本體世界”),因此“定言律令”的道德主體是與“理型世界”同形同質的“全善意志”(第十九章有詳論),其理念大多數體現在一些與形而上學理念有某種相通之處的宗教體系中!如各地宗教信徒所持守的“戒律”、舊約中的“十戒”等等,這大可歸類為定言律令,可是宗教界的道德主體就成為了“上帝”或“神”。“定言律令”的理念在道德形而上學與宗教外就體現在自由主義之上。
<自由主義>: 對近代西方社會影响最巨的應是自由主義了!自由主義的道德主體像是“個人”,實質是“個人”背後所分別代表著宗教的“上帝”,及形而上學的“本體世界”,它有一個原則:[ 道德的行為不能視“人的權利尊嚴”(humanity)為“手段”(mean),它只能是“目的”(end) ] ,也即是:[ 人的“權利尊嚴” 不能為了某種“目的”而被“利用” !] 譬如:“因病厭世而自殺!”這個例子, 盡管結朿的是自己的生命,也是為了達到逃避痛苦這“目的”而結朿一個生命,違反了自由主義者的道德原則!有趣的是,康德 的“定言律令”的第二套原則就正正是這個自由主義的原則,自由主義那種無條件地“尊重個人尊嚴及權利”的道德觀,正可歸類為“定言律令”(本文第十二章有較詳細論述)。
<功利主義>: 西方自十八世紀以來有一種行為主義完全體現了“利他”的精神,與定言律令剛好相反,它只以行為的影響是否對全體有利來論斷是非,全不考慮行為的動機,那就是上文提到以 邊沁 及 休謨 為首的功利主義了!功利主義的道德主體是行為所影響範圍的“總體”,休謨 指出:[ 在所有的道德判定中,人類的總體效益都應當是最重要的因素 ],對功利主義者來說,道德價值就只在於行為的結果是否能對最多人產生最大最長遠利益,而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就不予理會,它跟 康德 的“定言律令”對立(功利主義只重結果,“定言律令”全不理會結果),跟“假言律令”相近(同樣參考行為的結果),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有所為而為之”,但也是一種直截了當、毫不偽飾的道德觀,憑其簡易性及效率性主導著近代西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界,更是打造我們現今稱之為“功利社會”的主角!而功利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亦大可歸類為“假言律令”(本文第十三章有較詳細論述)。
《補充: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是規範倫理學的兩大基柱,是有關行為的正確性與是非價值的主要研究課題,跟 康德 倫理學的分別在於,兩大主義的“道德正確性”(morally right)與“行為正確性”(right)是被視為同體(而在 康德 的原則下道德正確性與行為正確性不獨涇渭分明,甚至有著對立的味道),因此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所展示的道德原則跟前文有關的公義原則是相同的。》
<儒家學說>:東方的道德哲學,當以我國儒家學說最具代表性,儒家重禮,視培養德性為教育的要務,儒家的道德律也是一種不帶條件的絕對律則,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强調“天人合一”,這理念跟定言律令十分接近,可是亦有著不少分別,孔子 所倡議的“仁心”(良知)道德律,是以“仁心”為“道德主體”,“道德主體”推動一切道德行為,“仁心”就是以“己心”作標準,視“己心”為“他心”,儒家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格言為道德上的標準指引,甚至是行為準則,這當然十分好,因它簡潔俐落,顯淺易明,具實用性之餘亦具相對的普遍性,可惜不是必然性!仁心道德律的準則只是來自一“己”,而“己”本來就是主觀的來源,那麼那個己心是無私之心還只是個自私之心呢?是來自上天的良心還只是來自獸性的狼心呢?譬如說,自己盡管做錯了事也不想被上司責罵,那麼是否也不應該責罵做錯了事的下屬?人心一涉及自身的利害就往往落入雙重標準中!自私確是人性中一個最顯著的面向,更何況是,因每人經歷有異,對自己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此亦造成了各人不一樣的“己所欲”及“己所不欲”,那麼這又怎可作為一個絕對的客觀準則呢?美國就有一個護士認為死亡是脫離痛苦的最好方法,因此他把他的最少十個病人都殺掉了!康德 認為人類的“良知”多帶有後天經驗的意志,雖仍可被視為道德指引,或一個內心的道德判官,但是不能視“良知”為“道德主體”,他的“定言律令”以先驗的“全善意志”為“道德主體”,推動所有的道德行為,是一種完全不帶主觀成分、不具個別情況、沒有“己”或“我”的觀念,只有如物理定律或邏輯律般的機械法則,一種超凡脫俗的觀念,可是因也太超脫吧!所以也被稱為形式主義,被批評為不切實際。而儒家雖有其形而上學的內容, 聚焦的卻是世俗的倫常綱紀、道德教化,因此也被視為實用主義,是一種有著廣泛性及實用性的道德律則。其實兩種道德律不在一個層次上,更不在同一作用範疇中,簡單說就是:一個是天道,一個是人道。筆者認為外間把它們作屬優屬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感想:筆者個人認為,“良知”與“理性”皆是上天賦與人類的行為指引,只循其一只會失之於偏,兩者兼備才可發展一套優良的社會道德系統。西方古時相當重“理”,可是在中世紀政教合一期間,理性在宗教陰影下被死死壓下了千餘年,尚幸自理性時期後已重新奪回了主導位置。東方三千年文化受到了儒、釋、道的思想薰陶,理性的地位不受到應有的重視,要到二十世紀初我國因受到西方文化衝擊下才開始改變,可惜已是比西方遲了數百年了!》
<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 “德性倫理學”彌漫著濃厚的古典主義色彩,跟我國儒家思想近似!有別於現代主義以行為作價值判斷,它以“人”本身作為“道德主體”,以個人的德性為主要參考對像,主張個人的德性比德行更為重要,這種以古典主義倫理學為藍本的道德觀是建立在一種追遠思古的情懷裏,追隨著上文提及的 亞里士多德 的倫理學體系(本文第九章),主體思想是要培養個人德性習慣,藉個人德性來獲取真正的幸福。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 90年代後期才出現的“社群主義”,跟德性倫理學及儒家學說同樣重視個人德行,倡導者有 桑德爾、麥金泰爾 這些著名的學者。社群可以是社會;或社會外的任何有共同價值觀的群體,道德主體就是社群這個“共同體”(Community),其意識形態是一種“群體主義”(Collectivism),在政治實踐上主張民主政體,但是有別於一般西方自由主義的民主制度,社群主義相當强調統一性的社群價值,與自由主義那種不預設任何目的、放任不同價值觀互相競爭的態度有著明顯分岐,其實社群主義就是源於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否定自由主義所強調的個人先天價值,反對個人權利優先於群體權利及人權普世化等等的價值觀,同時把社會上不同價值觀衝突所做成的無休止內耗歸咎於自由主義那種放任不理的態度。社群主義强調個人價值的非先驗性,即是個人在進入社群成為社群的一員後,其價值及權利才由社群賦與,個人需通過對社群的貢獻與責任的承擔來實現。在社會責任上,自由主義只強調對社會的"不傷害" 原則,對社會利益的"促進" 上就沒什麼義務。社群主義則以社群價值為導向,強調著個人對社會在"免受傷害"及"促進利益"上也應同樣負上責任。有趣的是,基於社群本身就是一連串歷史事件的結果,而個個人既是社群的一部分,因此個人對社群亦有其歷史責任,如今天的日本應向二次大戰時受侵略的國家道歉等。基於整體必大於其部分,因此社群主義強調群體利益優先於個人利益,這種點與功利主義相近,不同的是,功利主義默認社會內各種價值觀為離散且又理所當然地互相衝突,然而社群主義視社群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重視一致的整體價值觀外,亦尊重個人或少眾利益,指出個人利益可與社群利益融和統一(成為“共善”),主權者不應以權勢壓制少眾權益,强調個人及社群的溝通與互動的重要性,對不同的價值觀應以開放自由的態度來討論,目的是達至修正分歧的結果,政府的責任就是建立以群體價值導向的公共政策及德性教育,推動個人對社群的價值認同及歸屬感,以此來消弭社群與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顯而易見的是,在個人價值與群體價值上,社群主義所主張的統一性是自由主義及功利主義所缺乏的,而這種一致利益的價值觀也就成為了社群裏的道德基礎。社群主義的道德系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 亞里士多德 的倫理學上,强調個人德性對社群的重要性,意圖重新引入德性這個元素來解決長久以來困擾西方政治哲學界的多元價值觀衝突,重塑德性的重要性使它成為建構社群正義觀不可或缺的元素,最終目的為建立一個有著强大凝聚力的社群,故社群主義也有被視為是德性倫理學的一屬。另外,社群主義否定自由主義的普世原則,强調自由與民主的非先驗性及不確定性,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產生不同的社群,不同社群內的道德價值就呈現出不同形式,因此,各地據本身的傳統文化來發展道地的政治體制或民主體制,應受到尊重。社群主義在價值取向上以社群導向,因此反對個人主義及對資本主義加以批評,然而亦堅持對民主政制的認許,所以亦有說社群主義鼓吹的是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民主政體。
《補充:社群主義以“共善”來融匯了自由主義及功利主義的“善”,對德性的重視貫通了古今中外倫理學所強調的理念,在理論上可與功利主義融和,在實踐上能與自由主義不發生衝突,看來它指出了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這個初生之犢要像 大衛 般挑戰像自由主義這種政治與哲學巨人 歌利亞,還真有很長的路要走 ! 》
<馬克思主義(Marxism)>:在前文曾談到社會主義,那就無法不一談一個極具顛覆性的,對近世有著無與倫比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了!開派祖師自是十九世紀猶太裔德國著名哲學家 馬克思(Karl Marx),在理論建構上,以唯物辯証法把傳統的社會主義推導至極致,政治主張上則以激進的政治手段 ---- 鬥爭 ---- 來消滅階級差別,消滅私有制度,從而建立一個以無產階級專政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馬克思主義裏,道德的地位並不受到如一般傳統哲學家 ---- 如 亞里士多德、康德、盧梭、密爾等 ---- 的重視,不獨沒有被置於一個核心位置,甚至也未被建構成一套獨立完備的系統。無疑 馬克思 對道德有十分正面的態度,卻只見零散地出現在他的著作裏各章節的段落中,強調著自律對道德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理性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馬克思 指出人類之與一般動物的分別,乃在於人類是道德的動物,而道德與本能是對立的,人類能背離動物本能,追循著道德生活,就只有依賴自律與理性!想想若沒有自律又怎能抑制本能衝動?沒有理性又怎能實踐自律?.... 到現在為止,馬克思 與 傳統的道德論是攜手同步的,這亦可說是一脈相承自 亞里士多德 的倫理學,可是下來談及道德的本質與功能,馬克思主義與亞里士多德體系就有著天淵之別了!馬克思 是唯物論者,當然也是無神論者,把他自己的社會主義建立在科學論証的基礎上,因此從來不把只是直覺主義的道德論放在一個重要位置,馬克思主義排斥一切傳統宗教及形而上學,他的道德論既沒有“神”的地位,也沒有“本體論”的前設,基本上就沒有一個統一的道德主體或一套標準的道德守則,有的也只是因時而變因地而易,不同社會、不同階級、不同的人所生成各自迴異的道德觀,這當然就是被稱為的道德相對主義了!....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認為道德觀是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由經濟基礎決定,因此會因應特定的經濟情況生成特定的道德特徵,因此,富人的道德觀不同於窮人的道德觀,地主的道德觀不同於無產階級的道德觀,資本家的道德觀不同於工人的道德觀,譬如,如向富人課較重的累進稅,窮人當會拍手稱慶,認為是道德的;富人則認為是剝削他的私有財產,侵犯他的權利,認為是不道德的。又譬如,資本家認為工人薪資無論多低,也只是來自一份你情我願的合約,是合理的;可是工人則認為,勞資雙方所訂立的契約本就是不平等的(注:可參考第三章社契論中有關不平等契約的部分),契約成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具,是不合理的 ..... 。這些情況確是道德觀取決經濟階層的好例子!我們可見在馬克思主義內道德主體嚴重碎片化,這種凌亂的道德觀正正是道德相對主義的一個特質。總結來說,馬克思 的道德觀是一種相對主義,在現今社會中,存在著繁雜又互相矛盾的各種道德特性是無可避免的,這確是現實的寫照。自由主義強調和諧溝通,馬克思主義強調批判鬥爭,利用鬥爭解決矛盾,因此道德也就成為了鬥爭的一種武器。馬克斯主義存在著最終善,那就是它的目標:[ 建立沒有階級分別、消滅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 ],在馬克斯主義來說,如能有助於這個目標的一切手段,也都是好的 ---- 道德的。
<後現代倫理學(Post-Modern Ethics)>:後現代倫理學流行於自二十世紀中期到晚期,是當時社會上一種文化思潮,以同期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為背景,結合了科學實証主義而發展出的一套倫理觀,相對於約二千年前以 亞里士多德 為代表的古典倫理學,及發展始於五百年前理性時期的現代倫理學,後現代倫理學就顯得非常的年青了,它只有約一百多年的歷史,也是屬於道德相對主義,對當時社會及傳統道德價值觀作出批判,強調著道德價值並不是建立在一些理所當然的、一成不變的標準上!其目的是要打破傳統的道德框架,推倒熟悉的哲學理念,破舊後而立新,隨而確立在道德價值觀上的一個全新方向!後現代倫理學影響著多種不同的哲學流派與文化運動,如浪漫主義、虛無主義、個人主義、存在主義、波希米亞主義、嬉皮士文化、後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等等,各種思想體系可能互不相容,卻有著相同的家族特徵,同樣主張道德的無主體、無基础、非先驗、非理性、非客觀、不確定及相對性等等特質 .....!然而這種如脫韁野馬的道德哲學思潮,因缺乏了基礎及相關原則的規範,且把由理性時期以來的真理觀瓦解掉,導致本來已十分鬆散的價值觀最終可能崩解成零散的碎片,容易落入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是“虛無主義”這等對社會有害無益的思想裏,在國家層面上就難免被導向“國家主義”、“極權主義”,甚至是類似“沙文主義”與“納粹主義”等等對世界具侵略性的意識形態上,所以這種偏激的思潮被認為太離經叛道,始終難成為主流文化。
古今中外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各種道德理論業已探討完成,它們在人類史上形成百家爭鳴的盛況,各代表著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可惜每套道德體系也有著其不足之處,道德標準最終還是落入了各說各話、無所適從的困境,相信讀者在本文所介紹的各種道德系統下也會感到頭暈眼花吧!而後現代倫理學可說是因對此不滿而摧生的。然而後現代主義也不全是桀驁不馴、放浪不羈的,以下便嘗試以一個全新的角度,以社會科學結合現像學(可回看第二十章)的方法來探討道德相對主義,建基於這種實証主義的道德觀有其獨特的社會性,因它的價值是以可觀察的行為作參考,以實証科學來總結,得出了相對性的道德價值與傳統的道德觀點大異其趣,所以它應是後現代倫理學的一環,可是又因强烈的社會性讓它沒有那種放浪形骸的危險特質! 最為重要的是,社會科學上的道德相對主義能引申出一種相對客觀,且又可觀察的相對價值作參考,所以它雖不是一套系統性哲學,卻可以為我們在道德十字路口上提供一個參考指引,也因此成為了本文有關行為價值上的主要討論對象之一。現在是時候讓本文最後的一位主角出場了!下一章就來詳細介紹,建基於社會科學上的道德相對主義!.....
《論公義》
http://justicedebate2.blogspot.hk/?m=1
劉鼎文 lautingman@gmail.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