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義(九):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

《論公義:公義的本質及與法制和社會之關係》

本文又名:《正義與道德論》

***************************************

搜遍歷史的長河,探索不同的學科,為公義尋找它的意義!

**************************************

[第九章] 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他的倫理學與政治學

[ justice means giving people what they deserve ] ~ Aristotle
[ 公義是讓人們得到應該得到的 ] ~ 亞里士多德

[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o deserves what, we have to determine what virtues are worthy of honor and reward ] ~ Aristotle 
[ 有什麼是應得的全在於有什麼美德(Virtue) ] ~ 阿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 是 柏拉圖 的學生,亦是 亞歷山大 大帝的老師,單憑這顯赫的身分也足以讓他名留青史吧!然而亞氏在歷史上的地位絕對是來自他自己的學術成就。在歷史的記述中,柏拉圖 無疑是一個忠誠的學生,亞里士多德 就是一個叛逆的弟子了!亞氏處處懷疑他老師的學說,這曾讓 柏拉圖 很不爽,可是對這個天才橫溢的學生還真的只有欣賞!亞氏的成就不但是多姿多彩,且更是前不見古人,後還未有來者!若以天才橫溢來形容 亞里士多德,那麼或可以這樣說,在那個時段的希臘以至整個西方哲學、科學界,也給他的天才溢滿成了江洋大海,至使往後逾千年間的哲學家與科學家們,也只能在他這個浩瀚大洋中暢泳!甚至是後來盛極一時的基督教與天主教教義體系,不少也是以亞氏的學說為奠基的!

這個天縱英才的 亞里士多德 成就於多個不同領域,哲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歷史學、物理學、政治學、邏輯學、天文學、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神學,甚至是詩歌與美學也是他研究的範圍。若說最能揭示 亞里士多德 的正義觀那就非他的倫理學與及政治學莫屬了!亞氏的倫理學是尋找個人幸福之道,政治學則是找那興邦之匙,它們目標雖不同,可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貫穿倫理學與政治學的理念就是來自古代的目的論及宇宙正義論。

在“民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 以相當深入及廣泛的角度談及美德,可以說是在古典主義中的一個大總結,他的美德觀點部分師承 柏拉圖,主要受到當時的“目的論”所影響,並積極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亞氏對美德的論述是多姿多彩的。在美德的理解上,以他們師徒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跟現代主義的主要區分在於,現今一般的美德標準只衡量行為及其結果,古典主義卻把美德基礎建立在行為的個體上(不一定是“人”),是否一個美德的個體就要看那個體是否有著“恰如其分”的性質及“良好”的功能,譬如一個工藝精湛的木匠、一匹跑得快的馬、一件功能良好的剪刀,也能被稱有著“美德”,行為是否一個德行就要看行為的個體是否一個德性的個體,及其行為是否能展現出其德性個體應有的性質與功能,如勇敢一般上被視為美德,但是如果一個人勇敢地去打劫,這個行為就不能稱為德行了!因其行為的個體是個不具德性(不具“好”的功能)的賊人,且賊人不配擁有勇敢(不是恰如其分)的性質,對社會也沒有產生任何良好的價值。

這種美德的可稱為“功利的美德”,為什麼 亞里士多德 對性質及其功能那麼重視?原因可能是來自那古代的宇宙正義論,還記得本文第七章提及的古代正義論嗎?古代正義論所强調的宇宙平衡就在於萬事萬物是否恰如其分!是否當在其位!另一個受其影響的理論就是目的論!亞氏不少理論也是基於目的論發展而來的,在目的論裏,上天賦與每人每物獨有的使命(目的)、相應的性質,如各種個別的性格、獨特的專長、迴異的社會位置及社會功能等等,那麼人們在其應在的社會位置上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便是順應天意,也是向上天的馴服,如有著卓越的功能那就是美德了!譬如在性格上,哲學家便需要有良好的智慧,士兵要有無畏的勇氣,但是如果哲學家只有無畏的勇氣或士兵只有智慧卻不能稱作德性了!因這不符合上天賦與其“應有的”性質及功能,上天是不需要一個很勇敢的哲學家的。亞里士多德 把美德的準則付托在社會上的功能上,他指出培養人們德性的目的是為了整個城邦的幸福(善),這可說是一個另類的功利主義,亞氏亦據此以美德及其相應的“應有權利”作為衡量公義的準則:“公義是給與人們得到應得的”、“有什麼應得的全在於有什麼美德!” 亞氏這兩句名言可說是總結了他在這方面的思想,可見公義與德性自古已是存著解不開的關係。可惜隨著古典目的論在哲學史的舞台上淡退,現代已沒有多少人明瞭美德在古時的真正意義了!

上文提及對於馬匹的美德元素就是耐勞及奔跑迅速,只要能耐勞及奔若迅雷就是一匹有德之馬。然而對於人類來說美德元素就要複雜多了!柏拉圖 曾提出的的四大美德:節制、審慎、勇氣與正義,亞里士多德 補充了十多項,無論如何,人類要做一個有德之人就要能活出天賦、盡其本分、展其所長!可是能充分實踐各項美德元素的人又有幾多?

《補充:在大約相同時期的東方,中國著名哲學家 老子 有著對道德相似的論述,老子把道德分開來討論,他認為"道"是天地規律,"德"是"道"的屬性及功能表現,主要在人的行為上,這與二千年後德國著名哲學家 康德 對道德論述甚為接近》

亞里士多德 認為對於人類來說,凡事過多與過少,極富與極貧皆不能達至美德,對此,亞氏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中道主義”(Golden Mean),這被他稱作“理性的美德”,目的是以理性及節制來達至各項美德元素。亞氏認為美德是來自兩種對立的元素在極端情況下的平衡點,而只有憑著理性與節制才能掌握這個平衡的狀態,平衡才能得到正義,如勇氣來自恐惧及極度自信兩種極端情緒的平衡點,太多恐惧太少自信就是懦弱,相反太少恐惧極度自信便會造成胆大妄為,只有平衡才能產生真正的勇氣,真正的勇氣才是美德,通過美德那才能達至“至善”,亞氏亦重點提出極端情緒只會讓人喪失理性,而理性才是節制之本,節制才是中道之法,[ 中道才是幸福之源 ]:亞氏這樣強調著。

亞里士多德 的中道理念明顯與那個二元對立、抗爭中保持平衡的“宇宙二元論”及“宇宙正義論”脫不出關係!亞氏指出:[ 尋求正義也是尋求中道 ],這裏就強調著正義那個平衡的意思,而上文談及德性個體要有恰如其分的性質,不也是古代正義論所强調的萬物要有恰如其分才能保持宇宙整體的平衡嗎?正義就是平衡,平衡產生美德,可以說美德生自正義,因此古典主義視“正義為所有美德之總結”。有趣的是,亞氏認為正義也需一個平衡的立足點才是美德,能保持這個平衡點就需要亞氏稱為的“補償正義”(類似現今的“懲罰正義”),若一般正義未能得以彰顯,便需要“補償正義”來加以補償,例如懲罰罪犯,簡單說就是以不正義的手段來平衡不正義的情況,現今來說就是“必須有的惡”!最終目的是完善正義、保持中道。另外亞氏在論及有關政治及經濟的兩種正義時 ---- “分配正義”及“交換正義” ---- 亦強調著保持平衡與持守中道的必要性。

亞里士多德 心中的中道不單是處世之道,還是治邦之法,當中理念貫穿了他的理論體系,更是中外不少思想家在尋找幸福之道的參考對像。縱觀這種理念雖與近代主義的觀點未必相容,但是與我國同期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確甚為相似。

《 補充:柏拉圖的中道 ---- 柏拉圖 對自己提出的四項美德也曾談及其中道的意義,“智慧”是知所應知,不是雞毛蒜皮,不是一無所知。“勇敢”是知其進退,不是無所畏惧,不是懦弱退縮。“節制”是知所應取,不是貪得無厭,不是無欲無求。“公義”是知其所應為,不是無所事事,不是無事不為。柏拉圖 把美德建立在智識上,把“應該”這個倫理學核心概念建築在“中庸”中》

亞里士多德 亦談及到另一種美德:“道德的美德”,也是現今人們最為廣泛認識的一種美德。亞氏認為人的行為,以及包括日月星晨在內的一切物件的運動全是由來自上天的“純粹意志”(Will)所推動,“純粹意志”的本質是理性、純正、永恒不變的,因此日月星晨就有著不變的規律,可是為什麼人的行為卻是千變萬化且又無跡可尋呢?亞氏認為原因是人們靈魂組成的一部分是“純粹意志”(即是理性),另一部分則是紛亂無序、變幻無常的“慾念”(即是非理性),人們可選擇遵循“純粹意志”,又或只隨“慾念”而為,道德律就是來自那個有著“理性”、“純正”及“恒常”本質的“純粹意志”,而符合道德律的品性與行為就是“德性”與“德行”了!因此 亞里士多德 認為德行實應有以下三項特性:
(一) 理性:必須被清楚理解的。
(二) 純正:是一種不因外力壓迫、不因外在誘惑的選擇,也即是出於一種與外因完全無關的純粹責任。
(三) 恒常:有持續性及不變性,不因時間或個別情況可改變。
符合上面三項條件才算是真正的德行。例如在公車上讓坐與老人家,這種行為可能因為:
(一) 希望有天自己老了他人也會給自己讓坐(善有善報)。
(二) 害怕別人譴責的目光。
(三) 讓自己心裏舒服點。
(四) 德性習慣。 
亞里士多德 認為前三項的行為皆是帶著利害關係(外在誘惑或壓力),亦缺乏了持續性與恒常性,因此只有第(四)項出自“德性習慣”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德行。亞里士多德 認為德性可經由教導培育,德行則可通過習慣養成。當中我們可看出他的道德觀很大程度上承襲了先輩聖賢們的宇宙觀,後來更啟發了被稱為現代倫理學的眾多相關理念。

在“政治學”裏 亞里士多德 指出正義存在著兩種形態:“自然正義”(Natural Justice)及“約定俗成正義”(Conventional Justice)。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的正義”對於全體公民也有約束力,不管人們同意不同意!這種正義具有普遍及永恆的性質。“約定俗成的正義”近似現在所說的“契約公義”,是一種人們協商而來的正義,[ 人類是政治動物,必須跟別人共存,也需要法律系統來應付我們黑暗中的一面,這只能在社會中得到.....法律成為了一紙契約.....法律是彼此間正義的承諾....] 亞氏這個理念不但為法律奠下了堅實的地位,亦成為了後來社會契約論的啟蒙導師,而由此而來的兩種正義觀:“實質正義”(來自“自然正義”)及“形式正義”(來自“約定俗成正義”)更對後世的法律學及政治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 的正義觀雖建立在古典正義論那種平衡的基礎上,可是其“天賦權利不平等”這個預設上,跟現代“生而平等”的“人權論”有很大的衝突,亞氏更嘗試以契約觀點合理化當時的奴隸制度,亞氏認為奴隸沒有什麼先天權利,一旦生在奴隸家中就承繼了其階層、其身份,甚至承繼了一份與奴隸主的契約,更認為奴隸天生有著被勞役的傾向!因此奴隸制度對奴隸主與奴隸們是互利的,也是正義的!亞氏亦認為在戰爭中把敵人攫奪為奴也是一種合法權利,因根據當時的社會法制,戰爭勝利者可以以赦免戰敗者的性命來換取一份奴隸主與奴隸的契約。亞氏的理論可以說是 盧梭 及 洛克 他們的社會契約論的遠祖!可是在奴隸制度的主張上亦同時引來他們强烈的批評!其實他們的分岐主要源於對天賦人權的不同理解。

《 感想:是否感覺 亞里士多德 的奴隸論很荒謬?是的,現今人們有這種感覺真的很難避免!可是這觀念在二千多年前就是理所當然!重要的是,當我們遇上亞氏這種感覺很荒謬的論點應要以什麼態度來處理?多數人或許會感到莫名其妙!繼而武斷地認為是謬誤論述,更以一種輕屑的態度視之!然而也會有少部份人拒絕武斷思維,絕不讓自己主觀感覺影響了客觀判斷,更不會因此而窒礙了探求真理的意志。若你是前者的武斷思維,哲學對你來說只會是一種淺嘗即止的興趣,或朋友間一個自炫的亮點!若你是後者的客觀思維,哲學對你來說才是一門學問,或一位能伴你一生探討人生問題的良師益友!

[ 在你的哲學旅程上會遇上不少你認為荒謬的論點,可是千萬不要在沒有理解前就先去批評!] 記得這是香港某哲學教授在課堂上的一段話。想想被譽為哲學界的聖人,其聲名二千年不墮,其人是這麼膚淺?其理是那麼荒謬的嗎?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哲學家 羅素 有兩段值得思考再思考的說話:[ 一個智者提出的道理無疑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同時亦沒有人可以在任何一個題目上能達到完全的和最後的真理 ..... 因此在研究一個哲學家或他的觀點時﹐正確的態度既不是盲目尊崇也不是輕蔑藐視﹐而應該是首先以一種同理心的態度對待之 .... !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論裏有那些東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那時批判才可以開始 .... ] ,[ ... 努力去理解這個看似荒謬的觀點,何以在這個有智慧的人眼中竟會看起來是真確無誤的!這就需要運用歷史與心理的想象, ....... 我們往往因自以為獲得了某個“真理”而歡欣雀躍時﹐其實這個自以為的“真理”對於心靈品質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可能顯得是何等的愚不可及!.... ] 。

亞里士多德 的奴隸論來自當時的一個普遍觀念:“ 萬物生於世上,自有其獨特的功用與獨有的目的!” 這是“目的論”!目的論是當時人們觀察事物所歸納而得出的結論,而我們所以覺得亞氏奴隸論荒謬!主要是來自出生已受其薰陶的一種理念:“人類生而平等!” ,這是“人權論”,“人權論”只是被宣傳為一種“不証自明”(不需証明)的普世真理!可是只要想想你有何人生不平之事,你真會嘮嘮叻叻個半天吧!又若是問你人為什麼會是“生而平等”呢!你或許半句也對不上嘴了!又想想你若能回到亞里士多德的年代宣傳“人權論”,也會否被人說是荒謬?究竟是“目的論”或是“人權論更接近“真相”?誰說得準!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每個時段或每個地域皆有其獨特性,若果認為人類在任何歷史時空中也都只有一種世界觀或一種價值觀,這才是最荒謬的想法!

主觀很沉重,它會像絆著腳的大石般,把你拖得舉步維艱,讓你錯失了人生中最明媚的風光。哲學更沉重,它卻可像船錨般穩定在大海顛簸的船身,讓船隻不會隨翻滾的波濤漂走。我們不能同時承受這兩者的重量!必須二選其一,你若放不下主觀,那就請放下哲學吧!》

有關國家與個人關係的觀念,亞里士多德是繼承了理想國那種“重邦輕民”,類似近代功利主義或國家主義的觀點。亞氏在著作中有這樣的敘述:[ 城邦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最大增進人們的幸福(good,“善”) ]、[ 城邦先於家族,家族先於個人......政治上的善即是正義,也是為了全體公民的利益 ] 在政治上亞氏的正義觀點是:[ 城邦是一個合作共同體,目的不是為了個人或公平,主要目的是為了城邦整體的幸福 ],這些觀點可說是後世功利主義及社群主義的前身。

亞里士多德 的眾多哲學理論對後世有著深遠且廣泛的影響,而本文較後談及有關 康德 的道德形而上學及功利主義,甚至是上文已討論了的社會契約論,明顯有亞氏理論的影子。可惜的是,亞里士多德的時代,正是希臘的民主制度開到了荼靡時,如果說公元前四零四年以雅典為首的民主城邦聯盟;在伯羅奔尼蘇之戰慘敗於斯巴達人手上是古代民主制度的警號,那麼其後馬其頓帝國的興起;亞歷山大大帝的鉄蹄踏遍歐洲就是正式為民主敲响了喪鐘,隨著古代民主制度的沒落,自由思想的背景開始從歷史舞台上淡退,亞里士多德 後的希臘化時期,就只剩下一個部分承繼了 亞氏倫理學及後期滲合了 柏拉圖 主義  的晚期斯多葛派(Stoic)有著影響力,而到了羅馬帝國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後,希臘的哲學已是無以為繼。

承繼了柏拉圖主義的斯多葛派,對後世實有著極深遠的影響,不少歷史學家也承認,現今的基督教教義實有著晚期斯多葛派的影子,而斯多葛派當中還有一套承襲自希臘城邦自由人,對後世哲學有著啟蒙作用的獨特理念,但諷刺的是,這套承先啟後的理念與斯多葛派本身那套克苦儉樸 、掙脫慾望的教義無關,更與 柏拉圖 的階級觀念相悖,也與 亞里士多德 的目的論不相容!可惜的是,這套發展自早期城邦平民政治的哲學理念,在 蘇格拉底 的一切以城邦利益為先的城邦主義(現今的國家主義)下沒容身之所,在其後中世紀的黑暗時期更沒有它的成長土壤,尚幸是當中最重要的兩大精神 ---- 平等與博愛 ---- 為後來基督教所消化,融入教義系統中成為了兩大支柱,也是教會宣揚的兩大精神。一直到了十七、八世紀的啟蒙時期,人們在經歷了數世紀長的高壓統治後開始對人權重新反思,斯多葛派這套顛覆性的理念才真正得以復活,並對後來的哲學、政治學、法理學,甚至是整個人類的歷史、文化、生活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天生活在自由世界的我們,相信也大多曾接觸斯多葛派的這個理念吧! ..... “人類生而平等,天賦人權不容剝奪”!

《 感想:無知,會是真的無知嗎?知己所不知,是有知!蘇格接底 說:[ 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無所知!] 因能承認自己的無知,蘇氏三師徒才能開創了人類哲學史上最輝煌的黃金年代!可惜的是,亞里士多德 以後的哲學、甚至是科學家們,全喪失了蘇氏那種心如稚子的求知態度,真的要過了一干五百年後,科學家們才重新醒覺到人類自身的無知,科學革命才得以開展,人類停下了千餘年的步伐才得以重新上路......

只有上帝,才是全知!》

《論公義》
http://justicedebate2.blogspot.hk/?m=1

劉鼎文  lautingman@gmail.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