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義(十六):直覺主義(道德直覺)

《論公義:公義的本質及與法制和社會之關係》

本文又名:《正義與道德論》

***************************************

搜遍歷史的長河,探索不同的學科,為公義尋找它的意義!

**************************************

[第十六章] 公義形態之三:直覺主義(道德直覺)

[ The science of morality is about maximizing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health. It's really no more inflammatory than that ]
[ 在科學的觀點上,道德的作用不外乎只是提昇心理與社會上的健康,除此之外別無他用 ]
~  Sam Harris 
山姆·哈里斯 (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神經系統科學家。)

[ The biological influence passing from person to person suggests a new dimension of a life well lived: conducting ourselves in ways that are beneficial even at this subtle level ]
[ 一代傳一代的生物特徵,用潛意識的方法來突破時空的限制,對我們來說,與其說這是一種指揮還不如說是一種服務吧!]
~  Daniel Goleman 丹尼爾·高爾曼  著名心理學家,作家,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egence, EQ)奠基人之一

[ Virtue (Latin: virtus, Ancient Greek: arete) is moral excellence.]
[ 美德在拉丁文與古希臘文也有卓越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美德是合乎道德的卓越表現。

[ Compassion is the basis of morality.]
[ 愛心是道德之本。]
~  Arthur Schopenhauer 德國名哲學家 阿圖爾·叔本華

有關美德的概念,以西方古典主義的說法,除了是德行外更為重視的是德性,德性就是“人”或“物”發揮其"良好功能"或表現其"良好本質"的特性(詳見第九章),因此,美德對“人”來說就是節制、審慎、勇氣與正義(柏拉圖 的美德觀)。其後 亞里士多德 為美德也補充了不少成員,到了今天,美德的元素更是多彩多姿,當中包括了有關個人價值的如寬宏、誠信、忍耐、忠貞等等.....,亦包括了涉及社會價值的如公義、道德等等,當然我們亦可簡單地把美德理解為:“美好的品德”!相信這是古今中外皆通吧!

道德在現今的理解同樣分為德性與德行,可是焦點就從德性轉移到德行上了!道德內化為性格稱德性,外化為行為稱德行,德行的範圍若只涉個人稱為私德,涉及社會則稱作公德,而無論是私德或公德也被社會人士視為“美好的品德”,因此道德亦往往成為美德的代名詞。

事實上,道德是美德一個最重要的成員,美德又是道德之最卓越的體現,它們的關係是這麼的密切!性質是那麼的相似!人們就不自覺地把它們混為一談了!其實美德與道德在西方遠古時才有較大的岐義,今天在一般上也多被視為同義詞,筆者認為硬要把它們分開詮釋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因此為了方便理解,本文下來就以道德為其家族的代表吧!

在上一章裏有關美德在人類演化過程的發展已有描述,可是若要明白德性與德行的形成及與個體生理機能的關係,那就需依賴“演化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及近代新興的一門實驗科學:“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對道德心理機制的解釋了!

現今科學界對“道德感覺”、“心理機制”、“腦神經活動”它們的相互關係已有更深入的理解,這要多得近代科學結合認知心理學的長促發展。以 達爾文 的演化論與 佛洛伊德 的潛意識理論為藍本,參考近代有關認知心理學最新發展的知識,通過相關業界最頂尖的科技與儀器的幫助,拼合了一幅道德心理機制的藍圖,它的神秘面紗現已亦漸漸不復存在了!

在自然科學上探討倫理學,達爾文 應是第一個人了!他認為人類對他人的愛心是由母愛演化而來,道德則是由“群體心理”(Group Mind)這種群體動物心理特性演化而成。在人類演化過程中,自然界不單只改進人類體質,還改造了心理模式,現在我們的心理特質最少一半來自自然演化,而其餘一半是由後天培育成長的,道德是其一,是為了團結社會而演化的成果,可看看沒有一個社會是沒有道德吧!只因一個沒有道德的社會必然已被自然淘汰了!這就是演化論中的“群體演化論’(Group Selection)。我們部份的道德觀念來自我們的生物基因,是自然界在生物演化過程中把道德訊息烙印在我們的基因之上,這便是被生物學家稱之為“基因記憶”(Genetic Memory)。而部份道德觀念則來自文化層面的演化,近來在各學科間經常被談及的“文化基因”(Meme),就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據文化演化所發展的延伸理論。我們無法否認一個社會現像,很多人對同性戀有著莫名的反感,就是反感之餘又找不出什麼實質的理由!其實那只是因為同性戀對物種的延續有著“害處”,自然界便把對同性戀的“討厭感覺”烙印在人類的基因裏,卻表現在我們先天的直覺上,這就形成了我們的先天道德直覺,同時人類自己亦在文化層面加強了其效果(多數是在教育及社會觀念的薰陶下),成為了一個普遍的道德觀念,再一代傳一代下去,其目的是保障物種延續的暢順,而“近親婚姻”亦同理。

“基因演化”自地球上有生物以來已存在(始於距今約三十五億至四十億年前),“文化演化”則只是在人類建立了文明社會後才開始(起步於距今約五千年至八千年前),它們兩者同樣服膺“物競天摘,適者生存”(天摘原理)的這個自然法則,分別在於,基因演化來自“基因異變”(Mutation),而這種異變只是基於“亂數”(Random),是隨機的,不帶任何“意圖”(目的),在基因異變上,環境只是在啟動及加速的功能上扮演了相當積極的角色,但是變異的方向卻是真正的無的放矢,可想而知這種機制的生產失敗率奇高,但是在龐大的數量及漫長的歲月下,一切也不再是問題!因攜帶有利環境的基因有著較強的生存能力,那就必然有著較多的子裔,在時間的累積下此消被長,本來是稀有的物種最終統領了整個族群,自然界的工作只是把因異變而來的失敗產品淘汰,留下那些隨機而來雖稀有卻成功的產品,讓它們在自然界繼續繁演。我們看見動物所表現的形態及功能,像是有著為了在自然環境生存的“目的”,其實完全是“天摘原理”給我們的錯覺。

《 補充:在這裏試舉一個在課堂上常被提及的例子:“長頸鹿其異常長度的頸項是因應往高處覓食樹葉而演化而成!” 這是一個極簡化版的演化論,事實上,當中的過程是異常漫長且十分複雜,但是亦相當有趣。這個由二千萬年前“中新世”的鹿科動物一直演化至現在的長頸鹿,當初頸項長度不到現今的三分之一,隨著環境變遷,食物供應不足,物競天摘的程序便被啟動了!一切由身體狀況因食物短缺所引起的壓力開始,饑餓、衰弱、營養不良、甚至心理壓力等等接踵而來,此時身體狀況隨之而轉差,不穩定的身體狀態引致每分每秒也在進行著的基因程序:DNA 的覆製、分裂、修補、重組等等出現“異常”,這種“異常”可以稱為錯誤,這種錯誤卻被生物學家稱為“生物演化的原動力”!因錯誤的程序代表著新的基因組合出現,也代表了同一物種的新功能甚至是新的物種出世(影響基因異變還有毒素、病毒、輻射、遺傳及不名因素。原來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全是一連串錯誤的結果!)。基因只能通過身體狀況的變化才會對環境作出反應,是被動的,它對自然環境不能直接感知,且本身沒有意志,更不會知道什麼才是有利個體的變異,基因變異像是投骰子般機械動作,在變異的取向上只存在著運氣,因此變異而來的後果多數是對物種有害,最普通的就是“癌變”,這意味著很快會被自然淘汰,而當長頸鹿的祖先“基因”未有變異或只是中性變異時,也代表著下一代未有足夠的頸項長度,這些“類長頸鹿”最終餓死,但是當極少數有利生存環境的異變發生了(在這例子就是較長的頸項),那些因而有著足夠長度頸項基因的長頸鹿便能往高處找到足夠的食物,隨而能生存下來,其基因留在自然界不斷累積且繼續演化著,成為了今天我們所見的長頸鹿群。自然選擇的力量是這麼的神奇!有趣的是,我們若從演化史的視野宏觀地去看,地球上所有生命也只是基因的“載體”,或是一種為基因提供著生存及繁演服務的“工具” ,生物原來只是一種“工具”?你怎樣看?(這極具爭議的理念來自英國著名自生物學家 “道金斯”(Dawkins)》

《 感想:不用說核輻射,現今我們的社會也充斥著各種病毒、化學物、有毒農葯、化學食物,這些有害的環境因素實在與近代癌症增長的趨勢不無關係 》

文化演化則來自“文化基因”(Meme)的演變,這種文化基因不是一種有機體的生物基因,甚至不是一種實體,它可被視為構成文化基楚的各種訊息單元,或儲存著各種功能、各樣社會價值觀的單位,而文化基因的承傳不一定在子嗣中(Descendant Transfer),它可在同類間任何個體與個體間傳播(Horizontal Transfer),譬如那種宗教的傳道方式。這種文化承傳可在短時間內能夠以幾何級數感染龐大的群體,因此人類學家認為文化基因的傳播更似病毒感染。文化基因異變跟生物基因異變有著明顯的分別,前者最為卓越之處是帶有“意圖”或“目的”,來自人類的智慧,像手提電話的演化也可歸類為文化演化,它每一個變化也是針對市場需要而被“設計”而成,簡單的說就是,基因演化沒有“設計者”的位置,文化演化則是來自“人”的“設計”(世上萬物是否來自一個設計者?這是科學與宗教相爭的重點)。我們可看出,基因演化實在是一個相當浪費的程序,一件成功的產品就要犧牲無數及經年累月才能完成,而文化演化在比較上則是極之有效率了!

《 感想:隨機亂數竟可創造了我們這個井然有序的世界!真神奇!這真的是自然界的無心?還是來自某處我們還未確知的意圖呢?天知道!可是祂老人家就死活也不會對你們說明,你們夠本事就自己找答案吧!》

後天的文化薰陶對道德觀念實有著擧足輕重的影響。到了今天,道德在文化層面這平台上仍繼續演化著,成就了不同種族不同時空的不同面貌,但其中多也只是加強了來自生物基因的先天道德感覺吧了!而這種影響著我們行為的道德感覺,不論是先天或後天性的,也都是隱藏在潛意識的層面裏活動著,潛意識這傢伙真的像個暗黑魔王,陰暗且霸道,我們很難發現它的存在,它卻經常跳出來操控著我們的心理與行為,在一般情況下,潛意識會直接操作我們的行為,這情況是不自覺的,它會以“快樂”與“痛苦”的感覺間接地支配我們的行為,這些基於感覺的行為不需要經過理性的層面,簡單說就是“非理性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常常有著“莫名其妙”的憎惡或“莫名其妙”的好感了!

佛洛伊德 認為一般動物的行為皆服從“快樂原則” (Pleasure Principle),即是全受到“快樂”與“痛苦”這兩種心理反應所驅動,亞里士多德 及 康德 認為人類之異於禽獸者,全因是生而為理性的動物,人類會做一些雖感覺痛苦卻在理性上認為是正確的行為,理性使我們明是非,辨對錯,理性是我們生而為人最彌足珍貴的資產。我們一生受制於理性與感情,它們互相牽制也互相帶動著我們的行為。以 佛洛伊德 的說法就是感性像野馬,理性就像騎者,我們知道理性不足的人往往控制不了行為,心理學家相信我們的行為七成以上由感性(包括情感、直覺及本能)所驅動,所以!還是我們心中的那匹野馬最為桀驁不馴吧!  

“理性”是意識層面的邏輯性思維,“感性”則是非理性的心理活動,“理性”是可自我控制的邏輯計算,“感性”則是不受自我控制的自然感覺,理性的判斷通常建立在一些客觀準則之上,感性判斷通常倚靠的是主觀及直覺,它們各司其職,各有自己的管轄範圍,譬如我們看見了地上一卷鈔票,“感覺”要我們據為己有,但是“理性”卻制止我們做這不法的行動,又如見人遇溺,理智告訴我們若下水救人會危及自身,但道德感覺仍會驅使我們去救人,而以直覺思維作價值判斷的非理性形式,如“正義感”、“公德心”、“道德心”等等,哲學家給它們一個統稱:“直覺主義”(Intuitionism)。直覺主義不從個人或群體得失的角度思考問題,主要是通過自身的感覺來達至一些基本原則,這完全不同於自由主義及功利主義那種基於理性,據個人或群體的利益藉邏輯方法導出原則的方式,也因此,直覺主義所強調的價值往往無法解釋人們的理性判斷。

多得“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及“腦造影技術”(Brain Imaging Technique)的發展,我們現在對“理性”與“感性”在腦部不同地區的活動已有相當的認識。腦部外圍是“新皮層區”(Neocortex),它是人類由中生代的原始哺乳類動物經過二億多年進化的成果(非哺乳類動物如蜥蝪、蛇等爬蟲類動物是沒有新皮層區),掌管著一切高級的、有意識的精神活動,新皮層區右則負責著空間感、藝術感、想像力、愛心、寬容等等的情緒,屬非理性的、感性的高級精神活動。左則負責著邏輯思維,屬理性的高級精神活動。腦部內圍是“大腦邊緣糸統區”(Limbic System,也稱為原始皮層區),掌管著潛意識的及低級的心理活動,屬非理性的, 包括生物本能、自然反應及一些情緒如憤怒、驚恐、報仇、性欲、食欲等等的原始精神活動。我們的“基因記憶”,“潛意識記憶”及“潛意識”多數在“大腦邊緣糸統區”內的“杏仁體組織”(Amygdala)及“海馬體組織”(Hippocampus)裏。

潛意識理論由 佛洛伊德 提出,以他所建立的心理模型來說明應是最為合適吧!道德觀念是來自“超我”(super-ego),理性則來自“自我”(ego),生物本能來自“本我”(id),各自處於心理架構中不同的位置,各司其職,因應特定環境決定個體的行為模式(即是“人格”)。“超我”區裏的道德觀念也大多是一些潛意識及感性的非理性心理活動,其範圍不但不需觸及到“本我”區的理性思維,連所需的記憶也是存在於一個我們平時無法意識到的獨立記憶庫,其裝載的資料不能隨我們的意識提取,所以道德是不可計算、不受控制、隨心而發的行為了!到了今天,社會神經科學家在腦部的分工上仍然在奮戰中,但有一樣是比較肯定的是:理性與感性是在腦部的不同區域發生,可以有獨立的操作程序,獨立的資料庫(記憶),獨立的決定,這就是 高爾曼 聲稱的人有兩個腦袋了。

《補充:科學家透過“功能磁振造影技術”(fMRI)觀察人腦活動,發現人們作道德審判時杏仁體組織及部份“腦前葉組織”(Prefrontal Cortex)有著明顯的活躍情況,在作理性思維時這兩個組織卻停止了活動》

《論公義》
http://justicedebate2.blogspot.hk/?m=1

劉鼎文  lautingman@gmail.com

留言